发布时间:
2024-08-27 /
来源:
/

国内私募洗牌加剧,私募出海热度再起

扶优限劣的严监管叠加资本市场的长期低迷,导致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洗牌加剧,同时促使私募出海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。


国内私募洗牌加剧,促使私募出海获取9号牌


据中基协最新数据,今年1-7月,约有970家私募机构被注销。截至2024年7月末,存续的私募管理人降至20732家,其中私募证券管理人降至8186家。7月底存续私募基金规模降至19.69万亿元,其中私募证券基金存续规模降至5.03万亿元。

随着私募基金存续规模的持续萎缩,头部私募机构也出现剧烈变化。截至2024年7月末,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证券管理人只有85家,包括聚宽投资、龙旗科技、康曼德资本、宽远资产、玖瀛资产、相聚资本、大朴资产、凯丰投资、顽岩资产、千象资产等10家私募机构退出百亿阵营。

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洗牌加剧,促使众多私募机构把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出海。近年来,国内私募出海再度受到市场关注。有多家主观和量化私募机构透露,他们正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,有的已经获批香港资产管理9号牌照,有的正在申请,也有的打算跟持牌机构合作,进军海外市场。


私募出海之风再起,拓展全球募资和资产配置


在历史上,私募出海已经历了几波浪潮,真正能够把海外业务做起来的私募机构并不多,这背后跟公司的投资、运营能力等有关,也面临海外市场、法律法规、语言文化等挑战。

自2015年以来,国内私募管理人在不断尝试出海,香港成为海外布局的第一站,不少私募机构意图通过获得香港9号牌照来开展海外布局。

目前,香港证监会发布的二季报显示,截至6月30日,香港持牌机构及人士和注册机构的总数为47784家,包括3259家持牌机构及111家注册机构。在季内获批的持牌机构中,第9类(提供资产管理)受规管活动及第4类(就证券提供意见)受规管活动的申请分别占77%及63%;获发牌进行第9类(提供资产管理)受规管活动的公司数目增加21家至2161家。

在获颁发香港9号牌的机构中,不乏内地背景的私募机构身影。去年,仁桥资产、敦和资产、大朴资产、金戈量锐等多家内地私募机构拿到了9号牌;今年7月,静瑞资本、智德投资等私募机构也获得了9号牌。

关于私募出海的原因,机构有不一样的看法。“出海,是腰部以上私募的重要选择,为私募基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工具,有利于私募基金降低波动和提升业绩。国内资本市场可选择的交易品种有限,且A股市场波动较大。私募出海,有利于其走向绝对收益。

某新晋百亿量化私募总经理称,因为客户在海外的资产有理财需求,公司考虑通过申请9号牌照,逐步拓展海外业务,“后续公司会在海外募集资金,投到A股市场。”

鹤禧投资表示,公司希望积极布局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,目前在海外选择了合作伙伴,也初步注册了相应投资主体,但尚未申请牌照。

大岩资本认为,出海有利于国内私募吸引长线资金,比如主权基金、养老金和FOF等客户,大多持有周期较长,风格偏稳健,预期收益率也比国内投资者低一些。此外,国内私募机构的竞争局面日益激烈,出海有助于私募机构丰富自身投资者结构,实现总体规模的突破。 

东英资管高级副总裁吴珊透露,今年出海的需求确实比去年好,跟他们交流出海事宜的私募管理人明显增多了。

吴珊总结道,一方面,近年来投资者更加追求全球配置的理念,希望通过多市场、多资产的配置,分散风险,防止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;另一方面,海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机会,希望配置中国的私募管理人来布局,一些过往业绩优秀、在市场震荡中体现出较强风险控制能力的私募机构,受到关注。

“事实上,国内私募基金近年来在经历快速成长后,出现行业洗牌和本土市场饱和等情况,叠加市场周期等,带来一定压力。因此本土私募机构希望积累海外经验,寻求多元化投资渠道。” 


私募出海面临挑战,看好国内私募走向海外


事实上,私募出海面临重重困难。至今,仍只有极少数私募管理人在海外站稳脚跟,赢得长钱和重量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,比如淡水泉、景林等。 

对于私募出海面临的挑战,吴珊认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:

一是如何提升投资和运营能力;

二是如何消除文化壁垒和语言隔阂;

三是重视监管合规,遵守当地法规,提高透明度;

四是理解海外投资者需求和痛点;

五是需要持续重视风险管理,包括汇率、政治、法规和市场等风险。

另外,对于量化私募来说,海外量化投资的基础设施搭建会相对复杂,需要进一步探索,还要关注海外的交易规则问题。

鹤禧投资称,私募出海也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、急剧增加的投研难度等一系列挑战。 

大岩资本表示,境外机构投资者对风格、行业和个股敞口有严格要求。他们对于境内机构的选择标准和尽调流程有着完善的系统。那些受到海外机构青睐的国内私募机构,无论是在业绩、运作流程,还是合规风控体系方面,都经过了层层筛选与考验,这并不容易。因此近年来能够成功出海的私募机构并不多。

前淡水泉(香港)投资合伙人刘建德在近期的一次分享活动中表示,为何选择出海和怎么在海外获得成功,至少同样重要。他表示,出海要求的技能和在中国内地运营有较大的差别。两者无优劣之分,但是管理人出海前需要明确为何出海,这样才能行稳致远。

但不少机构比较看好私募出海的前景。吴珊表示,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国内优秀的私募管理人,能够到国际舞台上,与国际对冲基金展开同台竞技。“近几年有几波私募出海潮,每次管理人都会比上一次更加成熟,他们对出海所面临的挑战有预期,准备工作更加充分,而且合规意识提升了。”

大岩资本称,对于海外机构而言,目前中国资产的性价比较高,特别是与市场Beta相关性较低的策略,如市场中性策略,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“我们认为,现在是境内私募出海,寻求规模与口碑双重提升的好时机。”